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王福通:情系祖国的航天事业

日期:2010-09-13 点击数: 作者:魏绍和 宋守山 来源: 校报

15岁考入青岛科技大学、19岁应征入伍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青岛科技大学78级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王福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了28年。
  他参与了从“神一”到“神七”发射的全部过程。作为发射测试站站长,王福通在神一到神三发射过程中负责组织火箭和飞船的吊装、测试和转运、发射等工作;作为试验技术部主任,王福通在神四到神七发射中负责制订了各种总体技术方案和整个发射过程的质量控制把关,为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作为了突出贡献。
  他29岁评上高级工程师,先后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总工程师、站长,试验技术部主任,2009年升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副军职)。

  “无论到了哪里,都要尽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好”

  王福通从小就有当兵的情结,“解放军叔叔”在他心目中是一个无限荣耀的称呼。28年前的1982年7月,在王福通大学毕业时,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及仪表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只有一个当兵的名额,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报名当兵后,他只知道部队的地点在甘肃酒泉,买了张地图,找到了西北部茫茫沙漠中的酒泉——那个地方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点。报到的时候,过了兰州,越走越荒凉,火车在大漠戈壁中穿梭,偶尔会见到几小片绿洲,历经近一个星期才辗转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
  坐落在祖国大西北甘肃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及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已成功地发射了47颗科学实验卫星。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三号飞船”,“神舟四号飞船”,“神舟五号飞船”,“神舟六号飞船”,“神舟七号飞船”相继从这里成功发射。
  酒泉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10月,地处西部大漠,位于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虽然叫做酒泉卫星发射场,但事实上距离这里最近的酒泉市直线距离超过200多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该地区海拔1000米,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严寒季节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零下28.7摄氏度;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到42.4摄氏度;常年干燥少雨,风沙不断。由于这里空气干燥,一般人初来乍到都会因不太适应而流鼻血,王福通经过近两个月才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28年过去,当年与王福通一起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150多人如今只剩下5个人,其中除了大部分正常工作调动和转业的之外,很多是由于承受不了这儿的甘苦主动提出离开的,而王福能坚持了下来,他也以优异的工作成绩逐步从基层走上了领导的岗位。
  28年间,王福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在采访中他这样对记者说,“我一直是这样想的:无论到了哪里,都要尽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好”。

  两次挑战

  王福通亲身参与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展并承接了两次挑战。
  第一次挑战是1989年到1994年间进行的老卫星发射场改造工程。始建于1958年10月的酒泉卫星发射场,经过几十年运行,到了八十年代末,发射场设施设备已经陈旧老化,为满足日益增多的卫星发射需求,中心决定对发射场进行改造更新。
  在卫星发射场改造更新的前后大约5年间,王福通负责组织完成了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等5个系统的技术改造方案设计和施工指导工作,开创了发射中心大型设备改造项目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先例。经过改造更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技术能力和水平一跃在国内三个卫星发射中心中名列前茅。
  第二次挑战是1993至1998年间进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继1958年建场后的第二次创业。在载人航天发射场建设之初,王福通就向组织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由中心自己的技术人员来承担完成发射场系统的控制软件和整体系统调试工作——以前这些工作都是请专业厂家来完成。这样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节省经费,二是培养队伍。上级部门经过研究,同意了王福通的建议。
  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发射场区的组织指挥,实施火箭的吊装转运、测试、加注、发射,逃逸塔测试,整流罩测试,人船箭地联合检查,船箭塔对接和整体转运,提供发射场区的气象、计量和技术勤务保障和运载火箭上升段的测量与控制,并在紧急情况下组织实施待发段航天员撤离及逃逸救生。
  在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过程中,王福通参与了方案的制订、组织施工到设备和系统的安装调试等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全过程。由于接受了王福通的建议,5年后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不只是在经济方面节省了经费,更重要的是由于部队技术人员亲自参与全过程的建设,培养成长起来一支熟悉载人航天发射场各方面技术的专业技术队伍,这支队伍在神一到神七的成功发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几经风险

  航天工程是高风险性的尖端科技工程,王福通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几经风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1992年,在为发射瑞典搭载卫星的火箭加注燃料时,突然设备发生故障,有一个管道阀门出现泄漏,库房内顿时浓烟滚滚。随着库房内温度不断升高,墙洞里的一团棉纱已被引燃,如果火势蔓延开来,将会烧坏电缆、阀门,最终使整个燃料库房发生爆炸。在万分危急的时刻,王福通毫不犹豫地迅速戴上防毒面具,高喊一声:“跟我来!”,带头冲了进去。库房内浓烟弥漫,根本无法看清泄漏阀门的具体位置。王福通凭着对库房环境的了解,很快摸索着找到了发生泄漏的阀门。在同志们的配合下,阀门被关闭,避免了一次意外重大事故的发生。关闭了阀门之后,王福通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相关设备进行发射前的维护,查找到并排除了相关的故障点,一起工作到第二天天亮,保证了此次卫星的按时发射。
  在这次事故中,由于加注的燃料浓度太高,防毒面具对浓度过高的有毒气体不可能完全过滤,王福通和几名战友呼吸道被严重灼伤,有的战友当场昏倒在地被送进医院紧急抢救。在这次意外的事件中,王福通留下了呼吸道时常发炎的后遗症。
  根据在这次事故中的表现出来的勇敢精神和过硬的技术水平,王福通被基地树为青年科技干部标兵,并荣立了二等功。
  王福通工作成绩的取得不只是靠勇敢,更多的是靠他的智慧。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7集电视记录片《问天》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2000年神舟二号发射之前的例行检查中,发生了一次活动发射台误启动事故,导致待发射的火箭受到了碰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上上下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时任发射测试站站长的王福通作为测试发射一线的负责人,在承受着极大压力下没有惊慌,他十分冷静地对相关设备进行了检查分析。经过检查分析,王福通认为:这一事故对发射神舟二号不会造成危害性影响。之后,根据他的意见,对受撞击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处理,虽然发射时间推迟了5天后,但是确保了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
  28年的奋斗、28年的情感。28年来,王福通为我国的航天发射和武器装备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总装备部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先进个人,199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航天基金奖,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人事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颁发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2007年获总装备部、国防科技工委颁发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荣誉章。
  谈到将来,王福通说:“只要不倒下、不退休,我将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这儿继续奋斗。”

Copyright © 2005-2008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