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竞赛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创业 >> 智能车竞赛 >> 正文

关于举办2017年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车竞赛校内选拨赛的通知

日期:2016-12-22 点击数: 作者:刘海波 来源:

一、竞赛的目的与特点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工程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该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十一年来,智能车竞赛培养了超过22万人才,大部分参赛学生进一步投身于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成效。

本次校内选拔赛是第四届“校长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系列赛事之一,该竞赛以竞速赛为基本竞赛形式。竞速赛以统一规范的标准硬软件为技术平台,制作一部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按照规定路线行进,并符合预先公布的其他规则,以完成时间最短者为优胜。本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竞赛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是以迅猛发展、前景广阔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专业的创意性比赛。本竞赛规则透明,评价标准客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竞赛向健康、普及,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组织与安排

1.报名方式与时间:

本次校内选拨赛学生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自愿报名,建议于2016年12月27日(周二下午)集中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29日之前,报名时请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电话和意向参赛组别(从4大组选其一),参赛组别有4个大组,8个小组,具体请参见下方介绍,比赛时间暂定为:2017年3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通知)。

报名地点:四方校区自动化学院楼311房间,马老师;电话:84022721

2.竞赛队安排:

根据报名情况,以及后续培训情况统一分组编排,由学院智能车指导教师团队集中指导。

选拨赛期间,每支参赛队可以是多人以上,最终根据咱团队的参与情况确定最终的参赛成员名单。

3.竞赛条件:

组队后,确定队伍名称,选择参赛组,车模暂时使用上届的车模。比赛赛道由学院统一购置,调试期间可以统一使用。

4.竞赛结果:

采取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方式选拔,根据成员的日常表现、团队智能车选拔赛成绩,确定最终的参赛队伍并在每组选出优秀代表参加青岛市、山东省赛区比赛。其他参赛队和成员,根据成绩颁发相应青岛科技大学竞赛获奖证书。

三、比赛平台与比赛内容

1.竞赛采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秘书处统一指定的车模套件。车模控制电路中的微控制器允许采用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任意一款单片机,数量不限。

2.参赛队伍在车模平台基础上,制作一个能够在专用道路上自主识别道路并行驶的智能车。

3.竞赛和省赛接轨,按照比赛任务和选用赛道识别传感器不同总共分为4个组别,每个组别有2个小组。其中创意类别的队伍选拔后明年可将直接向全国组委会报名参赛,明年直接于全国总决赛进行比赛。它们分别是:

(1) 光电竞速类:

   A. 光电四轮组:车模使用指定的四轮车模完成比赛;

   B. 光电两轮组:车模使用指定的两轮车模完成比赛。

(2) 电磁类:

   C. 电磁竞速组:车模使用原车模配备的电池完成竞速比赛,比赛成绩只与车模运行时间有关;

   D. 电磁节能组:车模使用超级电容储能完成比赛,比赛成绩由车模运行时间和电容存储电能加权平均。该组别车模允许自行设计组装特制的车模参加比赛。

(3) 双车追逐类:

E. 光电追逐组:两个车模采用光电竞速类的传感器完成赛道的检测;

F. 电磁追逐组:两个车模采用电磁类的传感器实现赛道的检测。

(4) 创意类:

G. 双车对抗组:参赛车模在预赛阶段,完成单车的资格赛。参加决赛的车模,按照预赛成绩分组进行对抗比赛,即两个车模同时在场地内运行,按照熄灭信标的多少决出胜负。

H. 四旋翼导航组:参赛车模上不允许安装摄像头,但可以按照普通的光电传感器。参赛队伍可以使用四旋翼飞机悬停在赛场内,飞机上可以安装摄像头和处理器,检测车模与信标的位置,指挥车模完成信标追逐任务。

4.具体竞赛规则根据省赛规则拟定。

四、竞赛细则

校内竞赛规则参见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竞速比赛规则与赛场纪律。“恩智浦杯”智能车大赛官方网站:

http://www.smartcar.au.tsinghua.edu.cn/column/INDEX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

2016-12-22


Copyright © 2005-2008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