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控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控制工程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控制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如下: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一定的科研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二、本学科、专业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如下:
1、生产系统的建模、控制与优化
2、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信息系统的控制与管理
4、经济、金融社会系统的分析、决策及管理
三、工程硕士课程设置:
1. 根据《 青岛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培养条例》中有关规定,工程硕士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构成,总学分不少于32 学分。
( 1 )必修课程
① 政治理论2 学分;
② 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5 学分;
③ 基础理论类课程4 学分;
④ 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不少于4 门)8 学分。
( 2 )选修课程
至少4 门 10 学分。
2. 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是论文开题前的必须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应在第四学期末至第五学期初进行,最迟在第五学期中结束。学生应自己独立查阅资料(至少40 篇),写出综述及选题报告(不少于3000 字),由学校的学位分委会给出评语及评价等级。
论文工作中期应提交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经导师、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处。
四、论文调研
工程硕士应具有工程背景,其论文应来自于企业及工程部门生产、研究工作或工程技术管理实际。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研究技术问题,原则上要求工程硕士也应做论文的外出调研工作,调研的方式及费用等由本人自行解决。
论文的调研工作应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进行。
五、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和撰写
工程硕士学位文应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经调研、资料查阅后,写出选题报告。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特别是企业所具备的设备等基本条件,研究经费和工作周期等,也要考虑课题的份量和难易程度。
论文开题在选题后提交选题报告,经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正式开题。开题工作应在第四学期初开始,最迟应在第五学期中结束。
撰写学位论文可将工程硕士生的研究、设计、技术革新、工程技术管理等的成果总结出来,体现从事工程研究、设计及独立担负技术工作的能力。
六、论文的答辩和评价
工程硕士生在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后,导师就工程硕士生的业务水平、学位论文写出评语,经导师推荐可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人能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提出意见,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审查合格者,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阅和答辩。
论文答辩可在学校进行,但更提倡在企业,在工程实地进行。
论文答辩的具体事项可参照《青岛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进行。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备注 |
必
修
课
程 |
公共程 |
自然辨证法 |
2 |
40 |
|
第一外国语 |
3 |
96 |
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基础课 |
应用数理统计 |
2 |
40 |
|
矩阵分析 |
2 |
40 |
现代控制理论 |
2 |
32 |
|
先进控制系统 |
2 |
32 |
智能控制系统 |
2 |
32 |
现场总线技术 |
2 |
32 |
经济系统分析 |
2 |
32 |
管理经济学 |
2 |
32 |
系统工程 |
2 |
32 |
管理信息系统 |
2 |
32 |
必修
环节 |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
2 |
|
|
中期报告 |
1 |
|
选
修
课
程
|
多媒体技术 |
2 |
32 |
至少选4门
计10学分 |
计算机算法 |
2 |
32 |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 |
2 |
32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2 |
32 |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
2 |
32 |
智能传感系统 |
2 |
32 |
嵌入式系统 |
2 |
32 |
工业过程故障监测与诊断、容错控制 |
2 |
32 |
虚拟仪器 |
2 |
32 |
数据处理技术 |
2 |
32 |
系统建模与辨识 |
2 |
32 |
集散控制系统 |
2 |
32 |
人工智能技术 |
2 |
32 |
模糊控制技术 |
2 |
32 |
区域经济 |
2 |
32 |
地理信息系统 |
2 |
32 |
数据库技术 |
2 |
32 |
GPS原理与应用 |
2 |
32 |
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 |
2 |
32 |
环境管理与控制 |
2 |
32 |
科技英语 |
2 |
32 |
现代物流技术 |
2 |
32 |
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 |
2 |
32 |
系统科学导论 |
2 |
32 |
|
|
|